例1:現象:某電廠將氧表掛在凝結水上,一直很正常,有一天發現顯示值偏高,而且在40~80ug/L間快速跳動。
解決過程:將電極從測量池中取出,置于空氣中,幾分種后觀察其顯示值為2.56mg/L,大大低于在當時的環境溫度(30℃左右)下空氣中的氧含量7.564mg/L,但很穩定。因二次表一般不會有問題,可初步斷定是電極出了問題。
觀察膜表面,發現上面有一層猩紅色的鐵銹。用軟紙輕輕地揩去鐵銹,并用除鹽水仔細地清洗后,加上電解液,裝配好電極,儀表開始極化電極。
這時按下▲▼鍵,讓付顯示顯示電極電流,發現電極電流只有-20多個nA(正常時應為-65~-120nA),表明電極還有問題。
再次取下膜,換上新的膜,加上電解液后,極化時電極電流就正常了(在-40nA左右),說明確是膜出了問題。
將換下來的膜浸泡在5%的稀鹽酸中,三小時后取出,換到電極上后,正常了。
原因分析:因調峰,機組停了幾天,再開時水中有雜質,堵塞了膜。揩去了銹漬,只去除了肉眼易見的堵塞,對肉眼不易發現的離子污染一定要用3%~5%的稀鹽酸浸泡清洗。
錯誤的作法:將電極取出后,置于空氣中,一看濃度只有2.56mg/L,偏低很多,就將電極重新標定,得到的斜率只有-40pA/mbar,大大地低于正常值(-300~-600pA/mbar),就將其安裝好后重新使用,測量值是下到了15~40ug/L,但還是有較大的波動。
點評:膜受污染是最常見的故障現象,判斷電極是否被堵塞和污染的準確方法是用電極去測空氣中的氧含量,對照附錄中的《空氣中氧分壓和氧的溶解度》,由當時的溫度查得對應的氧濃度值,看是否與顯示值接近,如差得較遠,就可初步斷定是膜受了污染。(在常溫下空氣中的氧濃度>6.5mg/L).
膜受了污染后,測量值易跳動,但在空氣中測量,因濃度值較大,在mg/L檔,跳動幾十個ug/L從顯示值上是看不出變化的。
記住幾個變量的正常值對故障判斷是很有幫助的:
n 在空氣中,電極電流一般在-65.0~-120.0nA之間,開機活化電極時,電極電流從-120nA左右慢慢地往下降,一般不應降過-65.0nA;
n 在空氣中,常溫〔15-35℃〕下氧濃度應>6.5mg/L;
n 電極的斜率正常值應在-300~-600pA/mbar之間。〔溫度低時,電極斜率可能低于-300pA/mbar〕若斜率低于-300pA/mbar以下,溫度又是正常溫度時,應檢查電極內電解液是否已失效。可用添加電解液的方法來排除此故障現象。
例2 現象:某廠測除氧器時,開電后電極正常極化,電極電流從-100nA慢慢的往下降,但降到測量值是:0.3~0.4mg/L之間就一直降不下來,10分鐘后本早應降下來了,可還是不行,測量值一直波動在mg/L檔。
解決過程:將電極取出,置于空氣中,測量值為:31.5℃ 7.41mg/L,對照附錄中的表是正常的。又將電極置于零膠中,不到一分中測量值就降到0ug/L。看來不是電極的問題。為確認,又重新標定了一次,斜率很正常。
為保證水樣的同一性,從測量池的出口取樣,將水樣又作了一遍人工比色,確認了水樣濃度在7.0ug/L 以下。就懷疑有漏氧。
用扳手將進水接頭旋下,更換里面的墊圈,使勁旋緊接頭。再將已老化了的進水管兩頭各剪掉一段,重新接上,并旋緊。〔某些電廠的管路接頭的墊圈用的是紅色紙墊圈,時間長了容易漏氧,建議用四氟墊圈。〕
更換了墊圈后,測量值就正常了。
點評:應確保進水管和進水接頭不能有滲漏,一旦滲漏,測量值就高到mg/L檔了。進水軟管不能用有滲透性的硅橡膠管,可用乳膠管和其它沒有滲透性的軟管。建議安裝時盡量用不銹鋼管直接焊接于氧測量池上的進水口,減少不必要的維護。